close

【教學網站】

●阿山的地科教室

http://ashan.gl.ntu.edu.tw/

●礦物與岩石

http://www.mine.gov.tw/Bible/ListMineral.asp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http://www.ncree.org/ZH/EarthquakeQA.aspx

 

●組成岩石的礦物,種類非常多,它們的顏色和硬度都不相同。

●火成岩:熔岩經過冷卻、凝固及結晶而形成。例如:澎湖雄壯的柱狀玄武岩。

●沉積岩:因搬運及堆積砂、石、泥等碎屑物,經壓密及膠結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因此最容易在沉積岩發現化石。例如:頁岩、砂岩。

●變質岩:岩石受到強大的壓力或高熱,使岩石中的礦物質產生變化,形成另一種岩石。例如:花蓮盛產的大理岩係經由石灰岩質變而來,是建築及藝術創作的材料。

●花崗岩:由石英、雲母、長石等組成。

●安山岩:由角閃石、輝石、長石等組成。

●能源礦物:石油、煤、天然氣、鈾 等。

●金屬礦物:金、銀、銅、鐵、錫 等。

●非金屬礦物:石英、矽、雲母、鑽石、玉石 等。

 

●土壤五大功能:

1.提供植物生長的介質。

2.生物的棲息地。

3.各種養分和有機廢棄物轉變的場所。

4.提供水資源並淨化水質。

5.工程施工的基地。

●風化作用

分為兩類:一類是機械的風化作用,另一類是化學的風化作用。一般而言,在乾燥氣候區內,機械風化作用的效果,可能大於化學風化作用。反之,在溼熱氣候區域內,化學風化作用的效果,可能超過機械的風化作用。

(一)機械的風化作用:

1. 壓力的解除:深層的岩石因壓力減輕發生膨脹作用,導致岩石破裂,形成岩縫,稱為減壓節理。

2. 冰或鹽類的結晶:岩石內的水結冰使體積膨脹張破岩石;地表水中的鹽分因為水分蒸發結晶出鹽顆粒,鹽顆粒撐破岩石。

3. 熱脹冷縮

4. 植物根的作用:1.加長加粗撐破岩石2.根部的水分和有機物促進了化學的風化作用。

(二)化學的風化作用:

1.水合作用:岩石內某些礦物可以和水化合,因而體積膨脹,撐破岩石。

2.氧化作用:如鐵礦。

3.水解作用:礦物吸水之後,進行化學分解。

4.碳酸化作用:礦物與碳酸相互作用,如石灰岩。

5.離子交換與螯合:離子交換作用:一種陽離子與礦物內的另一種陽離子互相置換,產生新物;螯(唸熬)合作用:是一種複雜的作用,主要是金屬的陽離子進入碳水化合礦物的分子結構中。

 

河流對地表的作用

1.河流對地表的塑造力量非常大,他的主要作用可分為三大類即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其中侵蝕和搬運作用屬於破壞性,可以切割地面,並將岩石碎屑搬走,使高的地方漸漸變低;堆積作用屬於建設性;可以把別處搬來的岩石碎屑在適當的地方堆積下來,使得低窪的地區逐漸變高。

2.河流的侵蝕作用有三個方向:

(1)向下侵蝕:使河床加深。

(2)向測侵蝕:使河床加寬。

(3)向原侵蝕:使河谷加長。

 

3.河流發育的過程分為幼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幼年期向下侵蝕的作用最明顯,壯年期則以向測侵蝕最顯著。

 

4.河水搬運物質的方式有三種

(1)溶解可溶性的物質並帶走。

(2)顆粒細小的黏土或泥沙懸浮在水中,被河水帶往下游。

(3)顆粒較大的石塊在和床上被河水向下游沖走。湍急的河水搬運的力量比靜緩的河水來得大。

 

5.當河床坡度減少,河水速度降低或是水流量減少時,水中的物質不能全被搬走,有一部分會沈降在河床上就是堆積作用。沖積扇就是河流搬運泥沙堆積所形成。

 

6.除了河水外,地下水、海水、風和冰都會對地表侵蝕、搬運和堆積的作用,改變地表的面貌。

 

921大地震

1.民國88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發生的集集大地震,是由車龍埔斷層活動造成,地面破裂長超過80公里,斷層錯動最長達8~9公尺,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大地震逆衝斷層。(死2413、傷八千多、財物損失約3000億)

2.此次地震造成地表明顯的改變,例如地面斷裂或隆起、山崩地滑、土壤液化、地下泥漿或泥沙噴出等。也因此造成房屋、橋樑、水壩、鐵軌等得破壞災情。

●地震發生的原因

1.地震可以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例如核爆)。一般所稱的地震是指自然地震,依照發生的原因可分為:構造性的地震(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火山地震和衝擊性地震(例如隕石撞擊)。其中以構造性的地震為主。

 

2.全世界地震大多數發生在三條主要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中洋脊地震帶上,其中又以環太平洋地震帶所發生的地震最多,占全世界地震總數百分之七十以上。台灣位於這個地震帶上,地震頻繁。

 

3.在台灣的地震帶主要有三處:

(1)西部地震帶:自台北南方經台中、嘉義而至台南。地震次數較少,餘震頻繁,範圍大,災情嚴重,震源淺(約十餘公里),地殼變動劇烈。

(2)東部地震帶:北起宜蘭東北海底向南南西延伸,經過花蓮、成功與台東,一直到呂宋島,這地震帶次數多,震源較西部深。

(3)東北部地震帶:自琉球群島向西南延伸,經花蓮、宜蘭至蘭陽溪上游附近,屬淺層震源活動帶。

 

4.地震是一種能量釋放,規模愈大所導致的災害愈大,一般震度2.5級或以上才能感受到。

 

5.地震引發的變動有斷層、山崩、地裂、地盤隆起、陷落、崩崖、土壤液化和地下泥砂或泥漿噴出、井水變化等,此等現象通常伴隨大地震而發生。

 

6.防震和防颱都要分為災害前、中、後考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tpa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