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詞條寫作_酸洗液

 

金工製作過程中,在進行焊接作業之前,要先準備好酸洗用的溶液。由於金屬焊接加熱時會產生氧化膜而變黑,為了去除氧化膜及焊接後所殘留的助熔劑,必須使用酸洗液來清洗,除去火垢。

 

酸洗液的製作方式有兩種,

【一】  一種是粉末狀的明礬,放入水中即溶化,使用起來非常方便。明礬液可以燒杯盛之,以酒精燈徐徐加熱,或以附蓋的玻璃電鍋加溫。


【二】  另一種是傳統的方法,即以10%~20%的硝酸或硫酸加入水中所製作成的稀釋酸洗液,製作時一定要將硝酸或硫酸由邊緣慢慢地倒入水中,絕對要避免快速倒入水中或將水加入酸液中,否則酸液會發熱,遇水則四散飛濺,相當危險。貯藏時使用附有蓋子的塑膠容器或玻璃器皿以策安全。

 

焊接完成後,應讓金屬冷卻數秒鐘後,將之放入酸洗液中浸泡以便去除氧化膜,此時會釋放出廢氣,所以要盡速將容器的蓋子蓋上。太快浸水金屬表面會產生裂縫,妨礙後製作業。緩慢浸水,將導致金屬撓曲之發生,應特別注意。

 

 

 

參考資料

【金屬材料】呂璞石、黃政賢,文經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工藝美學】柳宗悅,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台灣的工藝】張志遠,遠足文化,2004年。

【現代工藝概論】張長傑,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1年。

【傳統工藝在台灣】莊伯和,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撰文:潘瑞玉

攝影:羅申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tpa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