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娘媽亭』是由竹片和綵紙糊製的樓亭,高約五呎,有二至三層,作為供奉七娘媽的神壇,各層分別貼有福祿壽全、蓬萊宮、百子亭或七娘媽亭等字。形式因糊紙藝人的創意和信眾的要求而別出心裁,為了討好女神的歡心,版畫尤其精美華麗,引人入勝。古禮用在凡人滿月、四個月、週歲、十六歲、結婚,都需用七娘媽亭致謝。
每年農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稱「乞巧節」,也是「七娘媽」的生日。七娘媽又稱為「七星娘娘」或「天仙娘娘」。
七娘媽的信仰,在閩南及客家兩個族群中有不同的傳說。閩南的傳說中,織女的姐姐們同情牛郎、織女兩人被王母娘娘拆散,便暗中保佑那兩個孩子,讓他們平安健康的長大。由此,才發展出七娘媽是兒童保護神的說法。為人父母者,為了能讓神保佑子女,便把子女送給七娘媽作為義子或義女,稱為「拜契」。客家人也有「拜契」的習俗,相傳七星娘娘有七位,自從織女離開後,只剩下六星在一起,由於沒有固定祭祀的廟,所以在神格上屬於「閒神」,平時下凡來閒遊亂逛,相傳七星娘會抓小孩,因此八字低的就給她作「契子」,以保平安。
民間信仰七娘媽為兒童之守護神,以為十六歲以下的兒童,均受七娘媽之庇護。在兒童週歲前後,前往寺廟祈願七娘媽,並以古錢或銀牌、鎖牌,以紅絨線串成『絭』,掛在兒童頸上。父母為孩子許願,如果子女能順利長至十六歲,必至廟中還願。此後每年七夕,父母會帶孩子至廟中祭拜。附近無廟的,就在家中自設香案,並在神位前換上新的紅絨繩,稱為「換絭」。等到子女滿十六歲時,就在「七娘媽生」此日「脫絭」,前往寺廟還願,供拜麵線、粽類,答謝七娘媽多年來之庇護。
七夕當天,家家戶戶,為祈求子女長大,虔心祭拜七娘媽。於黃昏時,在家門口,供拜雞酒油飯、牲醴與軟粿,還有蘭花、鳳仙花、圓仔花(千里紅)、雞冠花,或供茉莉花、樹脂等。此外,還可以供拜生果、白粉、人造花、胭脂,祈求家中多子多孫喔!
家中若有成年者,準備粽類、麵線、與「七娘媽亭」祭拜。父母再手持七娘媽亭,立於神案前,年滿十六歲的子女匍匐穿過供桌及「七娘媽亭」,男孩起身後須往左繞三次,女孩則右繞三次,稱為「出婆姐間(其意表示子女成年。婆姐,傳為臨水宮夫人女婢。)」或「出鳥母間(鳥母,據說是七星娘娘所託照顧小孩的仙鳥)」,每次繞過,父母撫摸子女頭頂並給予祝福。儀式結束後,焚燒金紙、經衣(印有衣裳之紙),同時也將七娘媽亭焚燒供獻。最後,將生花、白粉、胭脂,一半撒上屋頂,一半留著自己使用,相傳婦女能因此而更加美麗呢!
在台灣以七星娘娘為主神的廟有雲林縣斗六鎮的濟安宮與嘉義縣太保鄉的福濟宮,都是香火鼎盛的廟宇。
參考資料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aug/18/life/travel-3.htm
http://www.lukang.gov.tw/index.htm鹿港鎮公所全球訊網
http://culture.tncg.gov.tw/download/folklore/4-2c.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