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寫作_埔里紙業

台灣大百科寫作_埔里紙業

 

埔里位於台灣地理中心,為一群山環繞的盆地,地扼日月潭、合歡山、霧社風景線之要道。由於氣候冬暖夏涼,水質甘美,地質肥沃,使得埔里物產豐碩,酒、花、紙、漆等產業文化更具旅遊價值。得天獨厚的「台灣第一水」,不僅可製成紹興佳釀,同時也是開創埔里紙業的一大功臣。

 

造紙工業首重水質,若水質不良,殘留的礦物質(如:石灰、鐵等)會影響紙的品質與潔白度。埔里因為水質純淨,而成為台灣手工抄紙大本營。台灣手工紙的歷史其實不長,是在日據末期才從日本引進的,距今只有六十多年的時間。雖然造紙術是中國人發明的,但是清朝統治下的台灣至日據中期為止,由於使用的數量有限,因此台灣本身並沒有傳入製造文化用紙的技術。直到一九三五年,日本人在遍尋台灣各地製紙的條件後發現,埔里的氣候和水質,實為發展手工紙的絕佳環境,因此台灣的第一座手工紙廠,就在取水方便的愛蘭橋下用竹管搭起,不過這座紙寮卻還沒開張就被那年夏季的一場大水淹沒。但是日本人並不放棄,不久在南烘溪的北岸溪埔地再度搭起紙寮,並從內地請來造紙師傅傳授日本的造紙術,因此這座名為「埔里製紙所」的小紙寮,為日後聞名海內外的「埔里紙」奠下基礎。

 

埔里紙業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而快速成長,到了一九七一年左右,埔里的手工紙開始外銷日本、韓國等地,新的紙廠相繼設立,最多時達到五十家左右,是埔里手工紙業的全盛期。

 

一九九○年以後,由於社會的變遷,手工紙產業便逐漸沒落,曾經興盛一時的紙廠也相繼歇業,使得埔里的製紙廠,從以往的五十幾家,萎縮成現在的十一家。業者只好紛紛改採機械化或半機械化的方式經營,傳統手工造紙的方式,發展空間更為縮小。

 

民國八十三年起,由埔里文史工作者與各界業者集思提出「觀光產業化、產業文化化、文化生活化」作為振衰起蔽的方向,為埔里的傳統產業與觀光市場開闢出一線乍見曙光的新機。歷史悠久的紙廠,除了設置紙業文物館,不定期展出藝術家作品外,更規劃了完整的造紙過程介紹,從紙的材料,到手抄紙製作,甚至可以讓遊客親手製作手抄紙,鉅細靡遺,應有盡有,到此旅遊,就可以獲得完整的造紙知識。

 

近幾年來,遊覽車不再只是把埔里當作是開往廬山、蕙蓀、清境、奧萬大或合歡山的中繼站,也開進埔里,走入酒廠、走入天然漆博物館、走入手工紙寮,並透過對當地產業的認識,更貼近埔里人的獨特生活風情。

 

 

 

 

參考資料

http://www.cesroc.org.tw/newland/index.htm文化產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tpa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