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寫作_風箏

 

 

台灣大百科寫作_風箏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詩人高鼎在《村居》詩中,生動的描繪了春光明媚,柳絮紛飛的時節,兒童牽線放風箏的情景,構成了一幅生活氣息的畫面。

 

風箏是我國古老的一種民間藝術及休閒活動。我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在文獻中「韓非子」曾記載「哲人墨翟,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昇天空...」(約紀元前 300 年左右),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以後才有紙風箏的出現,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風箏和紙鳶是有分別的。能發出聲音的才叫「風箏」,不能發出聲音的,只能叫做「紙鳶」,但是現在無論有聲沒聲的,都叫風箏了。

 

風箏造型繁多,主要分為平面和立體兩種。傳到世界各地後,造型變得更多樣,更豐富。有「風箏之王」美譽之蜈蚣風箏,最具風箏之代表性!而傳統風箏之形態,以其結構之差異來分類,可分五種:

ㄧ、硬翅風箏-花籃、蟬、蟠桃、各種人物等。

二、軟翅風箏-各種鷹類及各種鳥禽、蝴蝶、蜻蜓、蝙蝠、金魚等。

三、串連風箏-蜈蚣、龍等。

四、立體風箏-宮燈等。

五、平面風箏-八卦、七星等。

 

    放風箏不僅是閒暇時的娛樂,早年的臺北市大龍峒與三重鎮居民每年都有一次鬥風箏比賽。雙方在大風箏上貼滿鈔票,選定風勢與適當地點,隔著淡水河將風箏升上空中,然後操縱風箏在空中互鬥。勝利的一方可以將對方風箏連同風箏上的鈔票一同取走,當作戰利品。雖然有趣,但這種習俗目前已經不復存在了。

 

    近年來,為發揚本土特色,南投縣政府訂11月5日起至14日止,在中興新村舉辦「箏奇鬥豔、南投起飛」,在南投國際風箏節中,千奇百怪的風箏展覽,滿足您對風箏世界的回憶與幻想。南投的竹山盛產竹子,埔里宣紙也是全國有名,因此到南投做風箏,材料都是本地自產,民眾可以自己DIY,非常有趣。

 

    『石門國際風箏節』,是石門鄉的地方盛事,每年總是吸引成千上萬的人潮,佇足於石門的藍天之下,欣賞風與箏共舞的精采演出。

 

    苗栗三義西湖渡假村在假日裡,特別邀請國寶級的風箏老師謝金鑑,到現場教導遊客,如何自製風箏,讓大小朋友度過充滿童趣的歡樂假日。

 

     古詩云:『影馳空碧搖雙帶,聲遏行雲鼓一弦,天下太平新樣式,一行飛上碧雲端。』風箏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的歡樂,給春日增添更濃的詩情畫意!台灣有句俗話說:「九月九,風吹滿天吹。」形容秋天時,競放風箏的盛況。放風箏可以享受大自然的樂趣,也可以使人們回憶童年往事,尤其看到自己親手製作的風箏,能順利的送上天空,更令人陶醉於創作的滿足感。

 

 

 

 

參考資料

http://content.edu.tw/local/tainan/kunhwa/kites.htm

http://passion.nsl.idv.tw/

http://www.ettoday.com/2004/11/02/123-1708009.htm

http://www.ettoday.com/2005/02/27/123-1758606.htm

http://content.edu.tw/local/tainan/kunhwa/kites.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tpa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