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寫作_林午

 

北港媽祖出巡,少不了鎮上的金聲順鑼鼓隊隨行,而在出巡隊伍前頭,有一面直徑長達一百八十二公分的超級大鑼,每逢媽祖起駕,都可以聽到一聲接著一聲悠揚的鑼聲,這一面大鑼,就是一九八五年由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林午親手打造。

 

  出生在羅東的林午(1916~1989),投入打造銅鑼這一行,實在是偶然,幼年喪父的他,羅東公學校畢業後,在一家飲食店充當跑堂兼外送麵食,有一天夜裡送麵時,寡母游阿香看到了,提醒他眼光要放遠點,萬貫家財還不如一技在身,送麵不會有前途,不如去學點技藝。就這樣林午開始當起農機學徒,當時光長林錦水在宜蘭學鐵工,數年後學藝有成也有積蓄,乃合力在宜蘭市開設鐵工廠。

 

  從一般的鐵工廠到跨入打造銅鑼,又是另一個偶然。日治時期施行皇民化政策,在日本人禁鼓樂之下,一些劇團紛紛解散或停止演出,戲劇文物跟流失,林午偶然間買到一、兩面大陸製的小鑼,開始自行研究,沒想到光復後,市場又有製鑼的需求,他憑著收藏的小鑼,以及鐵工師傅的經驗,開始嘗試以鐵為材料,研製鐵鑼。

 

  一開始並不成功,但林午並不放棄,他一再更換材料,一鎚鎚打製,從失敗中汲取經驗,終於第一面鐵鑼完成。試敲之下,發出的聲音竟然比收藏的小鑼還好,自此建立信心,三十一歲開始自行創業,在宜蘭市最熱鬧的中山路創設了林午鐵工廠。

 

  在銅鑼世界裡,一鎚敲下槷鑼聲響起,能夠發出「長、遠、穩、沈」聲響的才是上乘好鑼,當年林午雖然研製鐵鑼有成,市場反應也不惡,但總發現鐵鑼聲音不如銅鑼,鐵有太多的雜音,林午遂開始嘗試以銅做為材料製鑼。由於對銅的特性仍瞭解不多,林午也是歷經了相當多的挫折,才有能力讓銅鑼發出好聲音。

 

  林午研製的銅鑼,由於音色絕佳,立即在戲曲界造成轟動,基隆市的北管子弟社團「聚樂社」、台北「金天社」,高價收購了林午的產品。不過當時銅鑼的樣式,多半為直徑二尺及二尺四,再大的二尺八,雖然做得出來,但音色,音量卻始終不能等量齊觀,令林午頗為困擾。

 

  林午能夠突破障礙,得助於維修宜蘭市「敬樂軒」及桃園子弟團的銅鑼。這兩面鑼因老舊不堪使用,送請林午修護,林午從舊鑼中發現了突破音障的訣竅,從此製銅鑼的面積愈來愈大,品質日益精進,至今全台八成以上的銅鑼,都出自林午及他的兒子之手,林午作為台灣一代銅鑼大師的地位是無可動搖的。

 

  一九八七年林午獲頒教育部第三屆民族藝術薪傳獎,這是他四十餘年的努力成果。一九八九年四月病逝之前,已交棒給兒子林烈旗、林烈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tpa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