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燈籠具有照明的功能,象徵光明的意義,在過去沒有電燈的夜裡,燈籠的亮光成為最佳的照明與指引。在台灣傳統民間信仰與民俗中廣泛使用,常見的有廟燈、神明燈、天公燈、普度燈、子孫燈、鎮宅燈、喜燈、喪燈等。
傳統的燈籠是以綢布、絲綢布或絨布為主要材質,常被使用在寺廟、建醮、祈福....等地方。傳統民俗燈籠的製作,結合了竹編、糊紙、書畫和彩繪等技藝。經由「削製竹骨」、「安置上下臺座」、「串接鐵骨」、「裱糊紗布」、「彩繪圖案」等步驟而完成。民俗燈籠多為圓筒狀,造型較為單純,但現代花燈的造型趨向千變萬化,所以在骨架與裱糊的材料使用,也就越多樣化。彩繪圖案以神話傳說、花鳥草蟲、高山流水最常見。
民俗燈籠的製造地區,以新竹、鹿港、北港和臺北萬華為主,民俗燈籠畫家吳敦厚先生自幼即對古老民藝燈籠最為偏愛,所彩繪的傳統燈籠,圖案鮮活,造形栩栩如生。
民國六十七年起政府將元宵節定為「觀光節」,到民國八十一年起,在中正紀念堂四周展示各種大型花燈,頗具觀光價值。每年除了展示傳統花燈外還有現代電動花燈、利用民間用品所製做具有鄉土味道的花燈,吸引了許多觀光客來參加這個熱鬧的燈節。
◎參考資料
台灣節慶http://www.gio.gov.tw/info/festival_c/index_c.htm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