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ㄧ詩中,悼念亡妻,十年忌辰,往事驀然來到心間,總冀望與深愛的人有些許的連結……
無論古今中外,各民族熟分注重喪禮,以為死者的靈魂到「另ㄧ個世界」去了,想盡力使他們在那裡能過上一種優裕的生活,以此抒發自己內心的各種情感。中國的紮紙藝術,最初起源於喪俗,它是將紮製、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紮紙在民間又稱糊紙、紮紙馬、紮罩子等,它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中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
紙紮的種類不外乎以下四類:一是『神像』,如入葬時焚於陵墓前的大件紮製品、客家義民祭中的大士爺、七夕焚燒供獻的七娘媽亭;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侍者、戲曲人物等;三是『建築』,如靈房、牌坊、門樓等;四是『明器』,包括飲食器皿、吉祥用品和供品以及瑞獸類。各式紮紙作品取材巧妙,工藝精湛。
隨著時代演進,各種葬儀用品也日趨新潮,除了傳統的金銀紙錢外,紙紮手機、花園洋房、男女傭、信用卡、PDA、電子辭典、金銀庫、搖錢樹、麻將、麻將桌、牌友三位、盥洗用具、西裝、高爾夫球用具、手錶、眼鏡、鋼筆、照相機、公事包、鞋子、冰箱、卡拉OK、暖爐、枕頭、棉被、家電、筆記電腦,甚至一比一仿真汽機車、腳踏車、飛機……,應有盡有,都成了先人身後生活必需品。更是子孫表現心意的虔敬象徵。
資料出處:
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 遠流出版 93 年
張志遠【台灣的工藝】 遠足文化 93 年
田自秉、楊伯達【中國工藝美術史】 中國文化史叢書 93年
洪新富 【紙的可能】 三彩文化出版 84年
名加糊紙店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38330343/history/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