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寫作_葉王

 

    台灣的廟宇之美,少不了惟妙惟肖的交趾陶裝飾,這項被喻為「台灣絕技」的傳統技藝,發源地正是嘉義新港,至今還有日本人稱交趾陶為「嘉義燒」。早期的交趾陶藝術,在清朝道光同治年間就已盛行,以葉王派為主;光緒到民國初年則以洪坤福派為主。

 

    葉王原名葉獅,字麟趾,祖籍漳州人,清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生於嘉義縣打貓,即今民雄鄉。清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歿於嘉義市羊稠巷,享年六十二歲。其父葉清嶽為陶工,據說葉王向來台建造台南兩廣會館的陶匠學習交趾陶,但時間有出入,向泉州方面匠師學習的可能性較高。

 

    葉王為嘉義交趾陶的開基者,作品『質』與『量』並重,取材廣泛,用色卓越;與生俱來的天份,加上對釉藥的靈活運用,使葉王交趾陶逐漸樹立屬於台灣的風土特色,而有別於廣東交趾陶。舉凡人物、花鳥、景物,表情細膩、造型各異、生動自然而不拘泥;其燒製之『胭脂紅』釉,柔艷瑰麗,被視為葉王系的特色;因技藝精湛而獲得『師』之稱號,美名為『王師』,稱為『葉王』。作品在國際間倍受讚揚,奠定台灣交趾陶獨特的藝術地位。

 

   根據葉王的曾孫葉金樹先生的考證,葉王前後收徒三人,其中許子瀾為滿清秀才,但非以製作交趾陶為業;另外兩人,一姓簡,另一名不詳,僅知其中一人住嘉義北社尾。後有黃得意,獲葉王寶石釉配方,再傳予林添木老師傅。林添木承續了葉王製作交趾陶求知求進之精神,並將將交趾陶發陽光大。

 

    葉王弱冠之年即主持嘉義城隍廟的裝修工程,作品分布南台灣,如:嘉義城隍廟、元帥廟、苦竹寺、朴子配天宮等,被認為台灣本地陶匠之鼻祖;台灣北部多處亦曾有其作品,惜因翻修多已不存於世。目前葉王的交趾陶作品存放在台南學甲『慈濟宮』和佳里『震興宮』兩個地方,而這兩個地方曾經遭竊,所以葉王的作品以剩不多。其中被列為三級古蹟的新竹鄭家廟至今尚可見其作品。現保存的葉王『交趾陶』作品有:孔明獻西域、狄青天化、梁武帝昇道、廿四孝、六愛、八仙、殷效上犁頭山、百忍堂、七過關、及其他人物景等。

 

    日治時代,日本人曾將葉王的作品送往法國巴黎,參加世界博覽會展出,並入選為藝術組作品,當時世界驚為「台灣絕技」。葉王享受國際榮譽之後,大量的作品流入日本人的手中。他因為堅持品質,現實的社會裡並不有錢,身後卻留下了國寶級的作品及『葉王交趾燒』的名譽。

 

 

 

 

 

 

 

 

 

參考資料

【歷史探索】黃俊傑,水牛圖書 , 民73年

【台灣的古蹟-南台灣】王奕期 /吳漢恩,遠足文化 ,民94年

【台灣的老行業】羅秀華,遠足文化 ,民93年

【台灣鄉土藝術導賞教學手冊】郭博州,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民91年

【台灣的工藝】張志遠,遠足文化,民93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tpa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