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順出身著名的泉州惠安溪底木匠世家,先祖因曾修建泉州開元寺,成為福建最出名的木匠幫。生於清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七歲入塾,十一歲因父喪,輟學改習木作,光緒四年(西元1878年)前後,年僅十八歲,即因負責惠安青山宮修建工作成名,業界尊稱為『益順司』或『王益順司』。
益順司在台灣地區留下作品以寺廟、宗祠居多。西元1904年,受邀赴金門興建王氏宗祠與陳氏宗祠長達七年(西元1904年~1911年),曾經暫居在金門。西元1919年,受辜顯榮先生之邀,來台灣主持台北艋舺龍山寺修建工程;在台灣時間長達十一年,並引入了惠安的大木作與石作司傅,因而成為台灣閩南式建築的重要風格之一。南鯤身代天府(西元1923年~1926年)、新竹都城隍廟(西元1924年)、台北孔子廟(西元1925年~1930年)等都有益順司的作品。西元1931年,返回中國廈門,主持南普陀寺大悲殿興建工作,於大木構架完成後,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一歲。
王益順司從泉州與廈門的洋樓建築中,吸取一些裝飾的理念,注入中國傳統寺廟裡,並且將斗栱、藻井與天花板混合,創造了幾種新的作法。今天在各地寺廟常見的螺旋形藻井及縱橫交替的『網目斗栱』,都是王益順首次帶進台灣的技巧;而轎頂式的鐘鼓樓,也是益順司首次用於台北龍山寺的設計;在龍柱上端出現希臘或羅馬式柱頭,也是王益順常用的手法。另外一些特殊技巧和台北孔廟的大成殿使用斜栱作法、新竹城隍廟採用減注法,都成為台灣近代寺廟建築文化的新里程碑。
參考資料
【台灣的古蹟-南台灣】王奕期 /吳漢恩,遠足文化 ,民94年。
【台灣的古蹟-北台灣】李泰昌 等,遠足文化,民93年。
【台灣的寺廟】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1986。
【台灣的工藝】張志遠,遠足文化,民93年。
【台灣之木作雕刻】王慶台,台北:尚林出版社,民75年。
【建築造型與裝飾】史春珊/孫清軍,台北:科技出版社,民84年。
【台灣鄉土藝術導賞教學手冊】郭博州,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民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