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古籍文字的描述,發現彩繪出現於傳統建築大約始於春秋時代,可惜欠缺實物的考證。自漢代,墓室中已有題材豐富的壁畫作品;六朝及隋唐為彩繪藝術之高峰期;至宋朝,在彩繪的題材、種類、制度與技巧,已更趨成熟;而元朝時已使用『礦物顏料』及『濕式畫法』,使顏色更易滲入璧面,歷久彌新;到了明、清時期,政府所建之宮室,彩繪的形式有著嚴謹的規定;然民間卻形成一股較為開放及活潑的彩繪形式。台灣大都沿習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福建、廣東與浙江一帶的系統;早期的彩繪技藝,約於清朝中葉傳到台灣。
彩畫的繪製需要專業的製作方式與繁複的步驟,以嚴謹的技術與方法,表現書畫藝術之美。寺廟中施以彩繪之處有樑枋、斗拱、窗櫺、門扇、牆壁、中脊桁、瓜筒與天井等。由於位置、材質的不同,其製作技法當然有異,如木材構建的門扇與表現在石灰壁的「壁畫」,其製作技法就相差很多。有些在二、三樓高的天花板或夾縫中的彩繪工程,更是相當的艱難。現在就以門神彩繪為例,將施作過程分述如下﹕
【裱門板】
(一)首先用竹釘、油灰、樹脂將門的裂縫膠合起來,做嵌補的工作並清潔門板。
(二)待門板乾燥後打上白色底漆。
(三)於門板上鋪以紗布或苧麻布並將之紮緊。
(四)於紗網上補土將其細縫全部補好。
(五)用砂紙將門板磨平粉光。
(六)再打白色底漆。
【一般作法】
(一)板面丈量做計號—整個門板的構圖是以關上門後剩下的板面為準,所以應先將兩片門關上後,再於門板上標記共同的位置點,以使神象的構圖對稱等高。
(二)畫師打稿—現今畫師打稿的方法大致有下列幾種﹕
(1)於現場門板上以碳筆直接繪畫。
(2)將碳筆畫稿反貼於兩片門上,以手拓印出粉痕後再使用碳筆作修改。
(3)用細鐵絲沿著畫稿墨線扎孔,再將畫稿覆於門板上,並以粉袋撲打於上,使色粉透過圖稿,形成於門板上。
(三)勾勒定稿—粗線條起稿完成後即以毛筆上墨線,勾勒定稿。
(四)助手安金—於需要安金的地方,先上一道黃色金箔油,等金箔油乾了之後,以手或毛刷將金箔貼覆其上,再用刷子掃除浮金,最後再用筆修齊。
(五)助手上彩。
(六)畫師畫細部—畫師畫出衣摺路、手及服飾上的八仙、龍紋等。
(七)畫師再次用毛筆將被油彩蓋掉的線條勾畫出來。
(八)畫師開面、畫手部、鬍鬚。
(九)由助手用大刷子上亮光漆或用噴霧氣噴兩回。
從前在門神畫作施作過程中的開筆、開面、開目及畫鬍鬚等階段是需擇吉日才能進行的。但現今為求工作方便,此習俗多已省略,大部份的匠師都改採心誠即可的說法。
資料出處:
【中國建築裝飾藝術】吳鎮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9
【台灣宗教藝術】 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內政部民政司,1992
【台灣的祠祀與宗教】台北:臺原出版社,蔡相煇,1989
【中國傳統建築裝飾】台北:南天書局,樓慶西,199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