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在商周時代,人們就會在門上繪製圖像以嚇阻鬼魅,作為寺廟守護者的門神。這樣的習俗演變至今,成為了寺廟不可或缺的彩繪藝術,近代的門神則視建築性質而有所不同,負責彩繪門神的師傅會依照主祀的神祗,繪製不同種類的門神。
臺灣廟宇門神彩繪,務求平整耐用,用色絢麗璀璨,金碧輝煌,以大紅為主色調。其實門神的的「彩」與「繪」是不同的,「彩」是建築結構外表的打底、上灰、塗彩等施工程序;「繪」是完成草圖後的著色工作,步驟通常分為開面、畫鬍鬚、畫眉毛、擂金等,為一般藝師表現技藝的重點。
常見的門神組合有
【神茶、鬱壘】
多繪於寺廟中門,據『山海經』所載,兩人為黃帝所派的鬼門總管,專管陰間的鬼魂,形貌威猛,口如血盆,眼如金燈,使用的武器為鉞斧。
【韋馱、伽藍】
為佛寺的護法及守護神,常繪於佛寺中門。韋馱為白面,手執金剛杵;伽藍為黑面,手執鉞斧。
【秦叔寶、尉遲恭】
是最常見的中門門神;傳說,他們原是幫唐太宗打天下的名將,後人將其奉為門神。兩人均為武將打扮,秦叔寶白面鳳眼執劍,尉遲恭黑面環睛持鞭,兩人通常作撚鬚狀,其貌不怒而威。
【哼哈二將】
亦為佛寺門神,常繪於中門。據『封神演義』所載,兩人為商周時期的將軍鄭倫與陳奇,原為對敵,死後同被敕封鎮守西釋山門,保護法寶。哼將為青面、閉口,手執蕩魔杵及乾坤圈;哈將為紅面、開口,手執降魔杵及定風珠。
【四大天王】
亦佛寺門神,又稱『四大金剛』,常繪於左、右門,包括南方增長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及西方廣目天王,分別執『劍』、持『琵琶』、拿『傘』與纏『蛇』,喻『風、調、雨、順』之意,四人臉色各不相同。
【文臣】
此類門神與前述武將不同,以賜福代替威嚇,手中常捧有冠、鹿、牡丹、爵,意指「加冠進祿、富貴晉爵」。文臣門神多用於左、右門,與中門的武將門神搭配。土地公廟因等級低,不能用朝官,僅能用官位更低的文官門神。
【太監、宮娥】
主祀觀世音或媽祖等女神的寺廟,左、右門常以太監與宮娥為門神,其手中亦執吉祥物,但太監無鬚,另一手執拂塵,服飾與文臣不同。
俗語云:「入廟看廟門」,往昔彩繪名家繪製的門神,雙眼炯炯有神、儀態端莊穩重,令人感受廟宇中的威儀與祥和。有些廟宇歷史悠久,歷經數次修復,一些匠氣過重的作品,反而造成商業化的反效果,值得大家省思!
資料出處: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繪會出版「活水」期刊】183期
【臺灣小說精選--神話.傳奇.鄉野.歷史】龔顯宗,五南文化事業 2005
【民間宗教與結社】濮文起,幼獅文化 , 1995
【台灣傳統彩繪】李奕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建築美】王振復,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