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寫作_燈籠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日逐人來。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唐朝詩人蘇味道於《正月十五日夜》ㄧ詩中,巧妙地以「火樹」、「銀花」、「星橋」來描述燈火,字裡行間透露出遊人之眾多、氣氛之熱鬧,寂靜的京城,一下子變得像不夜城似的,每個人皆趁著元宵佳節出來遊玩,總希望歡樂的時間不要太早溜走,流露出人們對佳節無限留戀的情懷。

 

燈籠在過去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了夜間照明的基本功用之外,婚喪喜慶及店家的廣告,都是不可或缺的裝飾品。民俗燈籠的照明功能,本身即有光明的象徵意義,過去沒有電燈的夜間裡,燈籠的亮光成為最佳的照明與指引,為人驅逐黑暗的恐懼感,因而又具有驅魔降福的象徵性。傳統民俗燈籠的製作,是集民間傳統工藝的大成,結合了竹編、糊紙、書畫和彩繪等技藝。製作的程序,分別是削製竹骨、安置上下臺座、串接鐵骨、裱糊紗布、彩繪圖案等步驟。民俗燈籠多為圓筒狀,造型較為單純,但現代花燈的造型趨向千變萬化,所以在骨架與裱糊的材料使用,也就越多樣化。

 

  民俗燈籠的製造地區,以新竹、鹿港、北港和臺北萬華為主。新竹市著名的雨傘燈籠,是一種可以收放的燈籠,目前當地的雨傘燈,是以謝家燈籠在當地最為著名,是獲教育部薪傳獎的謝水木,為這項技藝的傳承者。鹿港地區的民俗燈籠,與當地的傳統工藝互相輝映,作品聞名於中南部的寺廟,目前以吳敦厚、張阿梅的燈籠最為出色,吳敦厚本人亦曾獲頒教育部薪傳獎。臺北萬華龍山寺附近,是北部傳統民俗工藝的發祥地,民俗燈籠業者曾經在此盛行一時,目前已遷居板橋的吳其峰,曾在萬華從業數十年,現在仍擔任龍山寺每年的普渡花燈製作。

 

民國六十七年起政府將元宵節定為「觀光節」,到民國八十一年起,在中正紀念堂四周展示各種大型花燈,頗具觀光價值。交通部觀光局為了發展臺北的特色觀光,所以將元宵節定為「臺北燈會」,將傳統的花燈展示變成國際性觀光賣點,吸引外國觀光客到臺北來參加這個熱鬧的燈節,而本國民眾也會利用三天的燈會前往觀賞。目前「臺北燈會」已頗具規模,而且除了傳統花燈外還有現代電動花燈、利用民間用品所製做有鄉土味道的花燈,更有露天劇場真人表演花燈內容,真是為舊節添新意。

 

◎參考資料

http://aaa.tnua.edu.tw/~ykchen/Tr_folk/f_s_craf_0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tpan888 的頭像
    catpan888

    HAPPY GARDEN

    catpa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