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間信仰的中心總離不開神像,各大廟宇放滿了大大小小的神像,就連家庭中也都會供奉幾尊神像來祈求保佑全家平安。神像在人們心靈寄託中佔據了非常大的一部分,也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討海人祭拜媽祖、警察拜關公、特種行業拜豬八戒、想要生小孩要拜註生娘娘、考試拜文昌帝君……等。
神像雕刻依雕刻師父的故鄉,一般分為泉州派、漳州派及福州派三大派別。神像的雕刻及造形,除了沿襲閩、粵地區的方法與風格外,漸漸地也在台灣形成地區性的製作方式與造形。神像在雕刻外形之後,還要經過繁複的過程:
【細磨】分別以粗、細磨砂紙修整表面細部,作神像的「拋光」。接著塗上黃土粉再加以磨細。
【上底漆】上底漆是上漆前的步驟,將整尊神像以底漆塗過一層,以利之後的上漆及其粉線的黏附。
【上粉(漆)線】使用磚磨成的細粉混合桐油,揉成似線的細條,做龍袍或鎧甲等線條,黏貼在神像的衣服部分作裝飾,如果是王爺,即作出龍袍;如果是觀音,即作出道袍。
【安金泊】安一尊神像的金箔,首先是先上「安金漆」在佛像的身上,等到漆的乾濕度適中,約10小時的漆最為適宜。接下來就可從後方貼金,試其亮度。之後才慢慢的一張張的貼滿全身,最後把貼好的金箔慢慢擦亮。黃金是尊貴的表徵,將整尊神像按上金泊,有吉祥之感。
【上漆】在金身作塗漆的步驟,讓神像的衣裳更為鮮活。早期使用天然漆,而現代則使用化學合成漆料。
【裝飾】將神像需要的配件裝飾上,如鬍鬚、兵器及神像身上的假玉、假鑽裝飾品,具有美化的效果。
【畫臉】最後畫出五官,這是神像製作的最後步驟,一尊神像即告完成。
【開光點眼】以筆沾上白雄雞冠上的血為神像點眼;然後,再點耳、鼻、口等五官七竅,以及左右手、足等四肢。最後臉部蓋上紅紙,以保持神佛的潔淨。
如果從店家將神請回家膜拜,在店家時會先燒香告知神明,然後燒金紙過火。入家門前也是要燒金紙過火,告知神明已到家門。最後,將神像安置在神明桌上。
神像藝術蘊含華人社會深厚的歷史背景與思想觀念。雖然,時代進步了,然而,人們對神像的信仰及崇敬是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的。
資料出處:
親自拜訪鹿港神像雕刻師傅粘先生
黃俊傑【歷史探索】 水牛圖書 73年
羅秀華【台灣的老行業】 遠足文化 93年
張志遠【台灣的工藝】 遠足文化 93年
劉文三【台灣神像藝術】 藝術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