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已用『銅爐』燒炭取暖與烹煮物品;而室內薰香用的『薰爐』,也多為陶製的豆形爐。古人在祭祀的時候,沒有焚香及拈香,所以一直都沒有香爐出現。漢朝以後使用的香爐,是參照古時祭祀所用的禮器逐漸演變而來。西漢時期,東南亞及西域一帶的香料開始輸入中國,這些樹脂類香料,必須放在其他燃料上薰燒,於是發展出『博山爐』的設計,這就是中國香爐的始祖;到了魏晉南北朝,隨著佛教的興盛,『博山爐』逐漸轉變為佛教禮佛的供養物,希望藉著裊裊薰香,祈求人間與神仙相通。
目前製作香爐的質料有金、銀、銅、鐵、錫、陶瓷……等,種類繁多。早期的香爐大多用石頭做成,上面的造型多為雲朵圖案。香爐大多是放在神明前面供信徒插香使用,並可莊嚴殿堂;有的是給每年的爐主請回家恭奉的。
現在的香爐,依形狀可分成三類:
【置香爐】放在神桌上的香爐,又稱為『供爐』、『座爐』;有立香爐(立燒線香)、臥香爐(臥燒線香)、檀香爐(焚燒檀香)三種。
【柄香爐】就是『手爐』,有爐柄可以握持,多用在迎請的場合。
【鼎香爐】有三支爐腳,兩側有耳,多立於寺廟地上。無耳的鼎香爐,稱為『三足香爐』。
以台北龍山寺為例,廟中共分七個爐參拜,在靠進瀑布池的門上,有個紅色牌子,寫著拜拜順序;為講求環保概念,提倡每爐一柱清香,其參拜順序如下:
正殿:
【天公爐】一柱香(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觀世音爐】一柱香(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韋馱護法、伽藍護法)
後殿:(由右至左)
【華陀仙師爐】一柱香(華陀仙師)
【文昌帝君爐】一柱香(文昌帝君、大魁星君、紫陽夫子、馬爺)
【水仙尊王爐】一柱香(水仙尊王、福德正神、城隍爺、龍爺)
【天上聖母爐】一柱香(媽祖、太陽星君、太陰星君)
【註生娘娘爐】一柱香(註生娘娘、池頭夫人、十二婆者)
【關聖帝君爐】一柱香(關聖帝君、三官大帝、地藏王菩薩)
【月老神君爐】後左偏殿,一柱香(月老神君)
燒香拜拜是中國人特有宗教習慣,尤其在初一、十五,寺廟中信徒絡繹不絕、香火極旺。不過,根據中山醫學院公共衛生系教授龍世俊針對燒香對人體的危害進行研究,發現寺廟內的懸浮微粒是一般居家的五到六倍,其中成份如多環芳香烴屬於致癌物質,學者建議,信徒在拜拜時儘量遠離香爐,減少在香爐旁停留。廟方若能經常清理香爐,使爐中香支數減少,也能減少燒香產生的懸浮微粒,進而降低其對香客的健康危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