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使用銀的歷史,可以追朔到西元前三千年,大部分的銀是開採鉛礦的副產品,它經常與銅伴生。世界上銀礦的主要開採地在南美、美國、澳洲和前蘇聯,最大的單產銀國家為墨西哥,大約自公元1500年起就一直開採至今。
英語稱銀為『Silver』,意即『白色光輝』之意,語源自『Silubr』。另外,銀的元素符號為Ag,乃由印歐語的『arg』所衍生出來,並自拉丁語的『argentum』所取出來的。拉丁語所衍生出來的法語及義大利語各稱之為『argent』及『argento』。
天然的銀礦,通常呈礦塊和晶粒的塊狀,但也可能呈現生硬的樹枝狀集合體。剛剛出土或者新近拋光的銀,特別明亮,閃耀著銀白色的金屬光澤;但曝露在空氣中,很快會產生一層黑色的氧化物,使其表面失去光澤。
925純銀的意思是『千分之925的純銀』加入『千分之75的銅』,925代表銀的純度,這是銀器的最高純度,就正如999黃金的純度一樣,通稱『標準銀』、『925銀』或『925』,也就是含銀量92.5%的銀製品,也因此在純銀飾品上會看到『925』字樣。由於攙了銅,其製成品在打磨後的光澤比足銀更耀眼,經常製成銀製餐具或飾物材料、手工藝術品收藏擺飾物,獎杯、扁額、獎章、蠟燭台、菸盒等等的白色銀製品。現在通常把925銀鍍上白金(白銠),以防止銀在氧化或硫化的情況下變黃、變黑;沒有鍍白金的925銀,稱為『素銀』。
銀的特性:
【族】11族
【顏色】白色
【週期】5
【原子量】107.868
【元素符號】Ag
【原子序數】47
【元素分區】d
【系列】過渡金屬
【密度】10490 kg/m3
【硬度】2.5
【熔點】1234.93 K(961.78 °C)
【沸點】2435 K(2162 °C)
【聲速】2600 m/s(293.15K)
【汽化熱】250.58 kJ/mol
【熔化熱】11.3 kJ/mol
【蒸氣壓】0.34 帕(1234K)
【物質狀態】固態(反磁性)
【地殼含量】1×10-5 %
【莫耳體積】10.27×10-6m3/mol
【熱的傳導性】最快
【電流的傳導性】最高
【金屬材料】呂璞石、黃政賢,文經圖書有限公司,1986。
【台灣的工藝】張志遠,遠足文化,93年。
【現代工藝概論】張長傑,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1。
【傳統工藝在台灣】莊伯和,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常用有色金屬】余益強,華聯出版社,1982。
【臺灣銀器藝術(上)】簡榮聰,臺灣省文獻會,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