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寫作_金銀工藝

 

早期台灣之金屬工藝大部份以生活中的婚、喪、喜、慶及宗教活動為主軸發展。

公元1960年,成立台灣金屬工藝產品外銷公司。1957年政府撤銷限制銀樓設立,於是,金屬工藝漸復甦。

【公元40年代】

(一)傳統金銀首飾為主流。

(二)台灣鄉土風物為題材之銀造擺飾,銀製纍絲鎏金神佛的冠帽。

【公元40-50年代】

以婚喪喜慶活動的金銀首飾需求量最大。

【公元50-60年代】

(一)  少量銀器皿外銷。

(二)  以中國傳統風格為主的銀藝品造形開始風行。

【公元70-80年代】

(一)  國民所得提高,國內黃金珠寶市場熱絡。

(二)  國內銀樓業者擺脫傳統經營,設計新穎流行的產品,甚至引進香港金工藝師。

(三)  國內本土工藝師,力求創新,如鹿港鄭應諧先生獨創金雕技法,作品廣受歡迎。

【公元90年代以後】

由於政府對國內珠寶,設計師有計畫的培養及海外留學金屬工藝師的積極投入個人創作的金工藝品,珠寶飾品逐漸風行。

【金銀工藝技法】金銀工藝施作常用技法種類:

(一)表面雕刻:銀為較軟的金屬,可以類似木雕的手法,直接用刀具在金屬板上刻出圖案的『淺雕』。

 

(二)鎚痕:在金屬表面鎚打而留下特殊的痕跡,依材料及需要的效果,可加熱軟化後鍛打或直接冷鍛而留下鎚痕;用手鎚打和機械鎚打不同,鎚痕可自主構想來發揮,其痕跡具有獨特的表現趣味。

 

(三)鑲嵌:為求金屬表面有多種色彩的效果,如在銀飾面上鑲嵌銀圖案,呈現出金屬雙色的變化。

 

(四)  腐蝕:應用化學處理方式的技法,用防腐劑塗在金屬面上不擬腐蝕的部份,乾後放進硝酸百分之三十~五十的溶液中,腐蝕約三十分鐘後取出洗淨,則金屬面上呈現凹凸的浮雕效果。

 

 

參考資料

【金屬材料】呂璞石、黃政賢,文經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工藝美學】柳宗悅,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金銀白金理論實務】賴耿陽編譯,台南:復漢出版社,2000年。

【雕金的技法】視覺美學社主編,台北:武陵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tpan888 的頭像
    catpan888

    HAPPY GARDEN

    catpa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