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寫作_廟宇彩繪

 

彩繪是中國建築空間中一項重要的特色,在國人的觀念裡,傳統建築的木結構須上油漆以為保護,故坊間寺廟及宅第多聘請匠師為其彩繪,以突顯其地位並增加空間美感。依據古籍文字的描述,發現彩繪出現於傳統建築最早可溯自春秋時代。

 

台灣傳統彩繪的類別就技法區分,有三種

【北式】:依整體而言,較為俐落而帶貴氣,多用於宮殿建築,主要以「疊暈」的方式表現,圖騰以龍、鳳為主,色調濃重華麗,充分顯示莊嚴華麗的氣派。

【南式】:較為柔和婉約,以「退暈」的方式,表現朦朧美感,圖騰包括捲草圖案、牡丹花變形的旋子花紋等等,為藻頭裝飾的重點。

【蘇式】:為「南式」之延伸,並透過邊框層次的彩繪,而增加作品的立體度,構圖活潑、題材豐富、喜用錦紋。現今台灣的寺廟建築彩繪,亦大都屬此系統。

 

台灣早期彩繪源流大都沿習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福建、廣東、浙江等一帶的系統。鹿港彩繪名師以郭新林最為著名,同時期還有郭藜光、郭佛賜、黃天素;台南的陳玉峰和潘春源;台北的洪寶真與新竹的邱鎮邦等。1920年開始,這些畫師投入寺廟彩繪的行列,於是形成2030年代,台灣寺廟彩繪的高峰期,現今台灣彩繪的重鎮集中於台南、鹿港與艋岬三地。

 

彩即油漆,具有保護木材及身分象徵的功能;繪即圖畫,具有裝飾及教化功能。彩繪裝飾能使建築形體的性格與特色完整的呈現,是一項結合「美術」、「書法」及「工藝」的一種綜合藝術。寺廟中施以彩繪之處為樑枋、斗拱、窗櫺、門扇、牆壁、中脊桁、瓜筒與天井等。台灣廟宇的繪畫,色彩絢麗,用色強烈對比;常用的色彩有大紅、綠、黃、藏青、白等,黑色使用得較少。這種以大紅為主的色調,含有正義大吉的意義。繪畫的文樣包含:

【動物文】:如四靈(龍、鳳、麒麟、龜)、四獸(獅、虎、象、豹)等。

【植物文】:如歲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蘭、竹、菊)、杏花、海棠、靈芝等。

【自然文】:如日月、山川、風雲、冰、水、岩石等。

【幾何文】:如直線、六角、八角、圓等。

【文字文】:如壽、喜、人、丁、卍等。

【人  物】:如八仙、門神、四大金剛等。

【器  物】:如八寶(犀角杯、蕉葉、元寶

 

    每一個鄉鎮都有不少的廟宇,廟宇中的建築,隨處都可以讓人接觸到宗教藝術的豐富內涵。人類為敬拜神明,廟宇建築於雕琢彩塑上所下的工夫不遺餘力。彰化鹿港龍山寺被公認為台灣寺廟的經典作品。由於臺灣位於亞熱帶的海島,容易受到溫度、溼度、光線、蟲害、風化的影響,因此,百年以上的彩繪很難完整保留下來。尤其近年來快速都市化,許多古建築被拆遷,作品的保存十分困難,在欣賞彩繪之美的同時,這是值得我們去重視的問題。

 

 

 

 

參考資料:

劉文三 【台灣宗教藝術】   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2

李乾朗 【台灣的寺廟】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1986

蔡相煇 【台灣的祠祀與宗教】  台北:臺原出版社   1989

林會承【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  藝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tpa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